首页 机构概况 社科普及 社会组织 学术活动 社科评奖 智库建设 机关党建 社联会刊 学习园地 他山之石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活动  >  学术年会
学习强国: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4) “教育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
来源:科研工作部    编辑:社科联网管   2024-04-19小字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4月7日,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4)“教育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

   主题报告由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亚东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王振良、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田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杰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来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王振良(来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杰(来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田涛(来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大学与城市文化、张伯苓思想与南开发展两个议题展开研讨。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就一流城市”,大学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何睦以北洋大学专业设置变迁为例,考察近代大学与地方发展的历史逻辑。他认为,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北洋大学的办学主导方针已体现出较为清晰的地方定位。在主动参与城市发展,将高端产业引入天津,引领城市产业深入更高层次的过程中,通过地方化与所在城市结为发展共同体,实现了双赢。

    全面抗战爆发后,南开大学化工系师生由天津迁往重庆借读,既而再迁昆明。戴美政聚焦于南开大学化工系与抗战时期重庆社会的互动关系。崔保亚讲述了艺术教育与天津城市文化环境的耦合关系。此外,闫涛、刘浩然分析了1895年创建的北洋大学与北洋新军同天津社会的关系。郭辉提出打造天津近代教育救国之旅特色文旅线路,更好展现天津城市文化,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与会学者还考察了南开教育与天津文化互动、城市发展的教育维度、发掘校史档案与服务天津文化建设等问题。

    

(来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百年来,在张伯苓“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理念影响下的一代代南开人,踔厉奋发,让南开的办学之路越走越宽。李学智考察了张伯苓爱国教育与南开学校发展的问题。刘晓琴依据新资料分析了张伯苓在留美学生社团成志学社中的重要地位,张伯苓与成志学社社员的往来,以及社员对南开大学发展的有力支持。周囿杉研究了“公能精神”的当代内涵,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公能思想”教育有利于当代公民释放精神动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赖鸿杰关注如何将大学校史课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更好融合的问题,以南开大学通识选修课《百年南开校史文化》为例,认为该课程彰显了百年南开的爱国教育精神与特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青年学子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爱学校相统一。王法介绍了南开幼教公能根基教育践行之路。赵园园从教学模式、孕育环境、实践载体等三重维度解读了张伯苓的公能思想“一体化”模式。此外,王路遥考察了在张伯苓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南开大学学生校园生活。谢抒恬分析了南开大学矿科兴废问题。与会学者还探讨了张伯苓的基础教育理念、张伯苓人际交往与公能精神传承等议题。

(来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据悉,2024年是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举办的第20年。学术年会一直致力于打造聚焦理论前沿,营造学术氛围,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已成为天津社科界广受赞誉的标志性、品牌化学术活动。(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学习强国)

扫码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52号  邮编:300051
ICP备案号:津ICP备2023009822号  技术支持:津云新媒体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1203号
天津市社科联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