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社科普及 社会组织 学术活动 社科评奖 智库建设 机关党建 社联会刊 学习园地 他山之石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 社科普及  >  理论宣讲
津彩非遗 | 聚西岸 赏非遗 品津派 燃青春:“盲盒”探建筑 面塑塑亭台
来源:科普工作部    编辑:社科联信息员   2025-11-03小字号

  10月31日上午,“聚西岸 赏非遗 品津派 燃青春——用非遗方式打开津派文化”系列活动第四期“建筑文化”专场,在西岸非遗体验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市社科联支持,河西区文旅局、团区委联合主办,河西区文化馆承办,吸引了天津市梧桐中学40余名学生参与。活动以“聆听非遗故事+体验非遗技艺”的沉浸式形式展开,让津派文化在“可见、可试、可感知”中自然浸润人心。

  天津的百年近代史,蕴藏于一栋栋老建筑的砖瓦纹路之间。这些建筑不仅是时光的见证者,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民族觉醒与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楠以“建筑叙事”为钥匙,结合档案照片、建筑构件与口述历史,为同学们打开了历史的大门——从“吉鸿昌旧居”里《论持久战》的密印轨迹,到“英国公学”中曹禺创作《雷雨》时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再到“顺德大饭店”内周恩来探讨“中国道路”的往事,她从点滴细节中挖掘不为人知的天津故事,让听众既见小楼各异的建筑之美,更读懂其背后的历史变迁,唤起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与热爱。

  随后,王楠教授将人民公园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惊喜盲盒”,引导同学们逐步探索:首个“盲盒”揭开园林身世——作为国内现存唯一的清代私家园林,它不仅承载百年光阴,更因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二字,成为连接过往与当下的文化纽带;第二个“盲盒”展现建筑风貌——园内“一步一景”,南派园林的雅致与清代建筑的庄重巧妙融合,白石桥、中和塔等景观,皆是历史与美学的生动缩影。这场创新的讲解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定式,让青少年在互动中深化对建筑文化的认知,点燃了他们学习津派文化的热情。

  讲解过后,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津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郝玉珩老师接过“文化传承接力棒”,带领同学们开启制作面塑作品“中式古建筑亭子”的动手体验。大家围坐在一起,从揉捏面团制作亭柱开始,亲手触摸传统建筑的“骨架”:郝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将建筑文化从“听”与“看”延伸到“做”。在郝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揉捏、塑形等步骤,亲手还原中式亭子的形制特点,从实践中触摸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实现从“理解建筑”到“传承技艺”的跨越。

  活动尾声,王楠教授与郝老师共同呼吁:希望青少年勇担重任,守护并传承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千年文脉薪火相传。这场“理论+实践”的生动课堂,让厚重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不仅将传承的种子深植于心,更点燃了同学们守护文化根脉的热情。

  (来源: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公众号)

扫码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52号  邮编:300051
ICP备案号:津ICP备2023009822号  技术支持:津云新媒体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1203号
天津市社科联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