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社科普及 社会组织 学术活动 社科评奖 智库建设 机关党建 社联会刊 学习园地 他山之石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 社科普及  >  理润津沽
以青春之声传递精神力量
来源:科普工作部    编辑:社科联网管   2024-12-30小字号

以青春之声传递精神力量

天津理工大学学生  夏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是天津理工大学本科生夏成蹊。新时代的脉搏逐渐强劲,新青年的脚步奋发前行。我努力在理论宣讲中强本领,勇担当,善作为,用青年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积极将党的创新理论分享给同学们,传达知识、传递情感、传承力量,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一、把握青春航向,涵养“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朝气

  怀揣着勇敢和担当,不断历练和成长。我注重加强自身对于周围同学的思想引领作用,以青年大学习和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为基础,不断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加入学校“青春强国”宣讲团,以微课堂微宣讲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录制微视频3期,走进遵义师范学院、天津中学、王兰庄小学等开展宣讲10余场,覆盖学生群体3.2万人次,努力传递青年声音,辐射带动更多青年深入学习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加入第二十期“青马工程”培训班,在各类经验分享中锤炼过硬政治品格,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做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用于指导实践;前往延安参加红色研学活动,通过为期6天的实践学习,紧紧追随先辈足迹,传承革命薪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延安精神深刻内涵。

  作为青年,我们要选择成为融入时代的人,有“石破不可夺其坚”的坚定信念,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在学校党校高级班开学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时的铿锵誓言直到现在还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激励我以理论知识为帆、以实践经验做桨,努力朝着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断前行。

  二、展现青春作为,磨砺“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志气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熟悉我的人总听到我这样说。我立足广大同学,积极成为青年成长困惑的“诉心亭”,走进清朗学堂为同学讲授物理学知识,积极为学业困难同学制定学习计划,在朋辈引领中互学促学;我征集学生需求,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权益维护活动百余场,累计服务师生2.4万人次。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我用真诚与奉献成为青年心中的“大家长”。

  作为学长助理的我,陪伴着三十多位刚从高中毕业步入大学的稚嫩少年熟悉校园、适应学习节奏、建设班团组织、培养凝聚力、加强沟通交流、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而更大的收获感在于,在一次次主题班会的宣讲中,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他们在大学的广阔舞台上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开拓创新,敢于迎接挑战。一学期结束后,看着曾经稚嫩,胆怯的新生逐渐开始大展拳脚,那种满足感是任何奖励和荣誉无法替代的,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立志发挥自身作用,努力在宣讲中引领青年、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决心。

  三、彰显青春担当,增长“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底气

  在奉献中追逐信仰,在实践中担当使命。我化身“小夏”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先后前往贵州遵义,天津宁河等地,开展红色宣讲,讲好革命故事,传递青年声音,深入基层展开调研,以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我在遵义会议旧址开展题为“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红色宣讲,录制微团课,在宣讲中深刻挖掘遵义会议精神深刻内涵,立志以奋斗诠释青春,以实干践行使命,场馆内参观的人们纷纷驻足聆听;我们创新打造“长征·青春诗会”,在娄山关摩崖石刻前诵读毛主席经典诗词《七律·长征》,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点亮新时代长征路,朗诵过程中,许多路人拿起手机拍照、录像,一位爷爷还把视频发给了他的孙子。他说,我们是新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在贵州遵义湄潭县村民家中宣讲调研时,我了解到,当地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青壮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在家陪读。宣讲调研过程中,一位小朋友看到我们实践团队服背后的“天津理工大学”字样,默默在调研问卷上抄下,问了我们很多与天津、大学有关的问题,小朋友纯真的面庞和对我们手中宣讲手册好奇的眼神,让我深受感触。离开贵州后,小朋友看到我朋友圈转发的活动推送也经常来问我。他说,我一定会努力考到大城市读大学,成为像哥哥一样优秀的人。这次宣讲的实践经历在我的心里埋下了支教的种子。打破乡村和城镇教育资源的壁垒,为孩子们心中架起一座通往更美好生活的桥梁,逐渐成为了我的奋斗目标。

  作为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在数百次的宣讲路上,我逐渐体会到雷锋1958年写下的那句话,“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我也一直在想,“我能为未来带来什么?”我希望能用自己所收获的成长和感悟,用更加鲜活生动的语言,以宣讲的方式,为西部更多的孩子们种下一颗充满生机和力量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是一种情感,对真善美的情感,对梦想的情感,对家和国的情感。我将扎根西部,永葆一颗热爱宣讲的赤诚之心,在希望传递中帮助更多青少年把牢青春航向。

  供稿:科普工作部    来源:市委讲师团办公室

扫码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52号  邮编:300051
ICP备案号:津ICP备2023009822号  技术支持:津云新媒体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1203号
天津市社科联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