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文明作用及其发展悖论
《马克主义研究》2021年第8期
天津师范大学 刘海军
该成果获得第十八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考察分析人工智能的文明作用及其发展悖论的重要成果。全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文明作用或“文明面”。文章指出,人工智能是劳动方式的又一次质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发展困境与“悖论”。本部分主要分析阐述了人工智能所造成的三大“悖论”:“就业悖论”、“平等悖论”、“主体性悖论”。第三部分,人工智能发展悖论的根源与出路。本部分立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就业悖论”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平等悖论”与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原则;“主体性悖论”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应用;消除人工智能发展悖论的根本出路和对策。
创新之处:(1)本成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资本论》及其手稿出发,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劳动方式变革、生产力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主体地位等几大领域的文明作用。(2)本成果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悖论”:就业悖论、平等悖论、主体性悖论等。(3)本成果立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参照当代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社会发展现实,从多个角度剖析了人工智能发展悖论的根源,着重阐述了消除人工智能发展悖论的根本出路和对策。
文章获“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家网站转发推介。本成果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变化研究”(15BKS073)的后续成果。同时在该成果基础上,作者于2022年申请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工人阶级的影响研究”(22AKS014)。
作者简介:刘海军,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河杰出人才,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