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社科普及 社会组织 学术活动 社科评奖 智库建设 机关党建 社联会刊 学习园地 他山之石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 社科评奖  >  成果宣介
成果宣介:《底色顽韧:近代冀中定县小农经济的延续与渐变》
来源:科研工作部    编辑:社科联网管   2024-04-01小字号

  《底色顽韧:近代冀中定县小农经济的延续与渐变》

中华书局

南开大学 李金铮

  该专著获得第十八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成果简介:该著包括绪论、正文十四章、结语。小农经济是一个兼具历史与现实的重大命题。自清末民国至今百余年,社会各界对此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该著之目标不在于对小农经济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揭示其结构、运作、变迁及动力机制。具体说,是以1849—1936年的冀中定县为时空范围,通过人地比例、土地分配、家庭规模、农业生产、租佃关系、雇佣关系、家庭手工业、集市贸易、农民借贷、赋税负担、农家消费和乡建实验等方面,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整体史研究。这一成果对于区域、尤其是县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具有较强的方法论意义。

  成果注重寻找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共通性,力求与学界进行讨论,提出个人见解:一、乡村社会、农民生活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终究还是坚持下来并成为支撑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基础性因素,其秘密就在于小农经济的艰难存续,此为中国乡村的重要遗产。二、以传统和本土的连续性为主、现代和域外的零星影响为辅,共同构成小农经营模式延续和渐变的基本线索,小农经济在遭受苦难中仍有底色般顽强的生命力。三、如果说以上两点为宏观认识,还有较为具体的看法。譬如:人均耕地较少,但人口对耕地尚未构成沉重的压力,由此成为小农经济延续的一个基石;土地分配绝对集中、相对分散的稳定趋势,也是小农经济延续的重要力量;小农业生产虽以传统经营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不过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基本保证了农民的生存效用;纯粹的地主与佃农、雇农都比较少见,租佃之间、雇佣之间更多表现为普通农民的复杂关系;家庭手工业仍在延续和发展之中,有的手工业的衰落不一定都是外国货物冲击的结果;新式借贷虽很微弱,但惠及到普通农户,压低了传统借贷利率;农家的人均摄入热量和蛋白质不是很低,但仍属低级生存性消费,人均寿命很低。总之,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冀中”形态是一种“自主”、勤勉但勉强糊口的贫困经济。上述解释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如何继承和改进小农经营方式,走现代化发展之路也有参考意义。

  《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古今农业》等发表评论,认为该著是“深化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提出了大量符合历史本相的、极具突破性的结论。这些结论,无论对于重新认识中国革命道路,还是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均具有极大参考和启发价值。”“阅读该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定县,了解华北,了解近代中国,了解中国农村,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掌握辩证思维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李金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杰出教授、国家级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共革命史。出版《治理理念与方法: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讨论》《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底色顽韧:近代冀中定县小农经济的延续与渐变》《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重访革命:中共“新革命史”的转向》等著作。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研究集刊》《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社会学研究》4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天津市等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对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金融史、革命史及史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学科具有较大的引领作用,对其他相关学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扫码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52号  邮编:300051
ICP备案号:津ICP备2023009822号  技术支持:津云新媒体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1203号
天津市社科联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