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野上的常青树——记小学语文教育家田本娜
任辉
“田本娜,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小学语文教育家,对小学教育学科建设与实践影响深远,对我校教育学科发展贡献卓著。”这是2025年6月30日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的“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大先生’——田本娜先生从教73周年教学思想研讨会暨‘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上对田先生的简介。短短数语的背后,是田先生在新中国教育沃土上七十三载的辛苦耕耘,是一位“大先生”用行动书写的教育史诗。
田先生的教育情怀,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出生于1928年的田先生,成长道路充满艰辛与坎坷,她的父亲牺牲时年仅31岁,以短暂的生命践行了抗日赤诚,小学校长在侵略者的酷刑下殉难,战争致使她7年才读完小学……种种磨难让她深感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的紧密相连。恩师刘伯声的教导让她初步认识到“教育兴国”的分量,刘老师的言行举止为她树立了理想老师的榜样,而刘老师推行的“小先生”制,更在田先生心中播下从事教育职业的种子——当她以“小先生”身份带领同学学习时,不仅收获了知识传递的成就感,更领悟到“师者如灯”的真谛。刘老师那句“要达观!要进取!”的小学毕业赠言,是田先生一度辍学时自学中学课程的精神支柱,从此也成为她的座右铭。1946年,田先生得到免费上中学进修班学习的机会,在那里她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极度负责的教学态度,强化了田先生“做教师”的职业理想。
1948年,田先生进入位于天津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4年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训,帮助她构建起理性的教育认知体系,具备了初步的教学能力。许忆痴先生讲授的“外国教育史”课程和郝荫圃先生讲授的“小学各科教学法”课程更是为田先生以后步入学术研究领域打下了基础。
1952年,由于表现优异,田先生提前毕业,被分配到昌黎县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兼任附小主任。1954年,她调回母校,与郝荫圃先生共同执教“小学各科教学法”这一课程,此后她一直在高等院校工作。她以“把教育做成终身事业”为宏愿,数十年如一日投身教育,无论从事管理、教学或研究,皆全力以赴。早年课程无现成教材,她在郝荫圃先生指导下打磨大纲与讲稿;课上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课后与学生谈心,了解其状态。田先生融“经师”与“人师”使命于日常教学点滴中:针对学生专业信仰不稳,她要求自己“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感染学生”,同时又明确对学生提出“做教育科学探索者、基础教育研究者、教育科学实验实践者”三点希望;教学过程中,她既传授知识,又以“理想、知识、健康、进取、诚信”五点要求引导学生做人;既教给学生“读书、思考、观察”的学习方法,又以“从严、从实、从细”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充分诠释了教师是学生成长引航员的教育理念。
1988年,田先生荣休,但她退而不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研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郭利萍副编审曾统计:“田本娜先生的270余篇文章中有230多篇作于退休后。”田先生的8部著作里有7部诞生于她银发之年。集田先生小学语文教学论思想于大成的《小语教学论稿》出版时她已85岁;86岁时,她凭《突出汉字、汉语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与理论构建》摘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如今,97岁高龄的她仍在为专著《我与教育的一生》的编撰而奔忙。她对于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早已超越职业本身,而是深入骨髓的生命自觉。2025年,田先生将2219册书籍和杂志、30袋手稿及50万元奖金悉数捐赠给母校,让人感佩的同时,更让人深深体会到她那句“我爱教育,更爱小学语文教育”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她毕生践行的教育信仰。
田先生对教育学科的贡献,从来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而是危急时刻的担当、困难境遇中的突围。1965年,当教育部下达“全国师范大学教育系停办”的通知时,时任河北大学教育系负责人的田先生连夜撰写报告,力陈教育学科对教师培养的根基价值,最终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浪潮中保住了河北大学教育系,这不仅是对一个院系的守护,更是对教育科学的尊重。
1975年,田先生调任天津师范学院(今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教研室主任,面对资料匮乏、师资薄弱的双重困境,她以“拓荒者”的魄力开启建设之路。一方面,她带领教研室的教师进行教育文献资料撰写,经潜心钻研,成功编撰出《毛泽东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等一系列珍贵资料,为当时的教育教学及时“输血”;另一方面,她采取“内扶外引”策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那时人才引进困难重重,田先生回忆:“那段时间每天提着包,奔走于教育、人事部门以及调动单位之间,遇到不顺的时候,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田先生凭借智慧和毅力多方协调,使教师数量从她调入时的9人扩充至25人(1981年),优化了师资结构,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成立和教育学科的发展搭建了人才骨架。
真正让田先生成为教育学科里程碑式人物的是她革新课程和开创教材。在执教“小学各科教学法”这一课程过程中,田先生洞察到“小学语文教学法”存在重技巧轻理论的弊端,认为这门课程不是要学生知道几种教学方法,而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学会研究小学语文,树立热爱母语和母语教学、热爱儿童的教育思想。在深入探索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她于1983年率先将该课程更名为“小学语文教学论”,实现从“术”到“道”的跨越。1987年,凝聚田先生多年心血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出版,这部融合古今中外教学理论精华与自身实验成果的著作,以教学论、心理学、语言学等为基础,系统构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理论体系。该专著是我国首部“小学语文教学论”著作,对语文学科教学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于1990年荣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年,田先生出版了我国首部系统论述外国教学思想的《外国教学思想史》;1995年推出《小学教育学》,填补了当时高等师范教育教材在该领域的空白,丰富了教育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学科的发展。
  
 
田本娜先生的代表作
田先生在学界威望素著,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崔峦先生曾评价她:“田教授是我国为数不多最‘接地气’,最懂教学的大学教授之一。” 这份“接地气”体现在她始终立足小学教育阵地,把教学研究之花开在小学课堂上,以实际行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发展。
她躬身实验探索改革。田先生坚信教学论研究不能脱离教学实践,上世纪70年代末她便提出:“当前研究重点应放在中国教育实际问题上,而当下最缺的是教育实验研究。”1979年,她在天津两所小学启动“以集中识字为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持续十多年。其间,她风雨无阻地扎根小学校园,与实验教师一同备课、磨课、评课、反思、提炼,以沉浸式研究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取得显著教学成效。该项目后获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她也因此被誉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重大贡献者”。
她通过讲学培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论》成稿后,成为培训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材料,影响深远。数十年来,田先生开设的讲座不计其数,2010年,82岁高龄的她仍在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为“国培班”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授课。此外,她还邀请李吉林、丁有宽等小学语文教育名家到天津分享教学改革经验与思想,为天津语文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深入小学听课、评课、指导教研,是田先生70多年不变的教育姿态。她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城市乡村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评课中为教师指点迷津,在研讨中传递教育智慧。即使后来年事已高,深入课堂实地指导多有不便,她仍始终坚持审阅各学校送来的教学录像,细研后认真写下详尽的指导意见。此外,她还手把手指导教改,助力教师形成教学特色,如天津侯秉琛老师的语感教学、谷锦屏老师的听读识字教学等,都得益于田先生的发掘与扶持。
从1952年踏上讲台到2025年荣获天津师范大学“终身成就奖”,田本娜先生用73年的辛勤耕耘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真谛:教书育人是她的从教初心,知行合一是她的研究品格,天道酬勤是她的成功密码,大爱无疆是她的精神底色。她就像教育原野上的一棵大树,根系深扎课堂土壤,枝叶沐浴理论阳光,最终结出满树硕果,惠及后学。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学人小传】
田本娜,1928年生,天津人,我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论、外国教学思想史、小学教育学三大领域。著有《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小语教学论稿》《集中识字教学论》《外国教学思想史》《小学教育学》《与小学语文教师们同行》等著作。获得中央教科所授予的“从事小学语文(集中识字)教学改革有重大贡献者”称号、天津师范大学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来源:《天津日报》2025年9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