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津沽学人 |
| 津沽学人丨丹心映春秋——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教授孙志芳 周欢 李丽 |
| 来源:科研工作部 编辑:社科联信息员 2025-11-05 |
![]() 1929年11月,孙志芳出生在天津一个实业家家庭,4岁时全家移居北京。父亲曾留法勤工俭学,母亲婚前在天津浙江公学任教。孙志芳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母对于她和四个兄弟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加之她天资聪颖,故学习成绩优异,一路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小、北京师大女附中保送至燕京大学。在燕大历史系求学的四年里,她先后师从翦伯赞、邓之诚、齐思和、聂崇岐等史学大家,学习知识,汲取养分,茁然成长。专业学习中,除了对所学课本深入研究,她还广泛涉猎各类历史典籍,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从而深刻理解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真谛。 1952年大学毕业后,孙老师服从组织分配,先后进入天津师范学院(现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历史系工作,从此与三尺讲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日常工作中,她潜心教学并笔耕不辍,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 1956年,孙老师于《历史教学》杂志发表了题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反英斗争》的文章,并在《天津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一文。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彼时的孙老师在史学研究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同年,孙老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1960年,其学术文章《论邹容的思想》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刊出。1962年,孙老师所写《陈天华的爱国革命思想》一文被收录于中华书局出版的《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下册)》,同年,她还在《历史教学》杂志发表了文章《太平天国的北征》。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孙老师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一些问题上不断提出独到见解,自身研究能力逐渐增强。 ![]() ![]() ![]() ![]() 孙志芳教授的代表作
在河北大学任教的21年间,孙老师从一名年轻助教逐渐成长为教研室主任,主讲中国近代史,并从事近代思想史的相关研究工作。那时工作环境简陋,生活条件艰苦,从小生活优渥的孙老师却没有半点怨言和不甘,白天从事教学工作,夜晚埋头编撰教材,虽劳累,但出于长久以来对史学研究的热爱,她从容沉静,自得其乐。 上世纪70年代初,孙老师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负责讲授中共党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此外,她还兼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并担任中科大首届少年班的历史教师,讲授社会发展史。其间,她负责主编的《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一书获安徽省1978—1985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还独立完成了《中国近代史简编》和《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撰写,并参与编写了作为中学教师进修教材的《世界古代史》。 从教30余年间,孙志芳老师始终坚守在高校教书育人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学识和热情影响着每一位学子。孙老师的课备受年轻学子欢迎,学生们被她的渊博知识和独特见解所吸引,更被她那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学术的热爱所感染。她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她不仅致力于教学工作,还热衷于学术研究与交流,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其中包括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会议,以及由安徽省举办的李鸿章历史人物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她先后于1979年和1981年撰写的《论十月革命前后李大钊反帝思想的发展》和《试论义和团运动对辛亥革命的推动》两篇论文,分别作为重要文章在安徽省党史学会和安徽省历史学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 孙老师在高校历史课讲台上坚守30余年,取得丰硕成果,从她的课堂上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严谨史学思维和广阔视野的青年人才;从不间断进行研究,她的学术成果深化了史学研究领域内外对于近代史的认识,也为后来的相关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和借鉴。 1986年,孙志芳老师调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先后在中共党史教研室和文史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她在党校研究生班开设了“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其间,孙老师参与撰写了《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誓拼热血 振兴中华——近代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等多部著作,其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一书荣获1989年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她的《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理论宣传工作的历史贡献》一文收录于《光辉的历程 庄严的使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一书。此外,她在《求知》杂志发表的《周恩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贡献》一文也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1987年,孙志芳老师被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评为教授职称,评委们对她的评审意见为“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造诣较深,对中国近代史的某些问题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在史学界形成一家之言,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十几年间,孙老师兢兢业业,备受尊重。她在课堂上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仅为学员讲授史学知识,更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融入教学之中,让学员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其深厚的史学造诣不断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因此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 “历史不是故纸堆,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孙志芳老师勉励后辈“深耕一亩三分地,治学也需要这样的专注”,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为后辈树立了榜样,传递了学术薪火。在她的影响下,一批批青年学者成长起来,他们将孙老师的治学精神时刻牢记于心。孙老师常说:“学术之路,道阻且长,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即便是在晚年,她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热爱和对后辈的关怀。年轻学者来访,她讲述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心得与人生见识,鼓励他们勇于攀登知识的高峰,为国家的昌盛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志芳教授执教党校,讲坛授业,惟务求实;编撰教材,深耕史料,力求精当。她笔耕不辍,梳理津门党史,发掘红色根脉,躬身践行“史政相济”之道;治学严谨,诲人恳切,数十载桃李成蹊,多为栋梁之材。此所谓师者传道,非惟章句,更在铸魂砺行矣! (作者均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学人小传】 孙志芳,女,天津市人,1929年11月生。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5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教于天津师范学院(现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共天津市委党校。40余年来在高等院校和党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著作有《李鸿章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简编》《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正义必胜》等。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完成科研成果共计百余万字。曾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安徽省党史学会副会长,第三届、第四届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入选首部《华夏妇女名人词典》,1994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天津日报·满庭芳》2025年10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