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社科普及 > 理论宣讲 |
| 津彩非遗|聚西岸 赏非遗 品津派 燃青春——非遗跨界:法鼓“变”胸针焕新传承 |
| 来源:科普工作部 编辑:社科联信息员 2025-10-27 |
10月23日下午,“聚西岸 赏非遗 品津派 燃青春——用非遗方式打开津派文化”系列活动第三期“民俗文化”专场,在天津市河西区西岸非遗体验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市社科联支持,河西区文化和旅游局、共青团河西区委员会联合主办,河西区文化馆承办,40余名街道基层馆站工作人员到场参加。活动以“聆听非遗故事+体验非遗技艺”的沉浸式形式展开,让津派文化在“可见、可试、可感知”中自然浸润人心。 ![]() 活动伊始,国家干部培训(高校)基地特聘专家、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师团专家、天津城建大学李红星教授以“在民俗文化中聆听津门回响”为题,系统讲解了津派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他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法鼓”切入,深入介绍了其历史背景与表演形式,并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精神。李教授指出,法鼓的传承依靠的是一代代传承人如使命般的担当与坚守,其恢弘的演奏效果源自团队成员之间的精诚协作,而其数百年来的演变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不断自我更新、顺应时代的进化史。李教授从津门法鼓中提炼出“使命担当、精诚合作、不断创新”三大精神内核,并强调,非遗并非静置于展柜中的文物,而是祖辈生命律动的延续,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大家的责任正是“为这律动搭建舞台,为这基因点亮灯火”,不仅做文化的守护者,更要做未来的播种人。 ![]() 在非遗体验环节,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融合生动上演。市级非遗项目王氏手绘盘丝传统服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郁从霞老师,带领参与者以传统盘扣技艺,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法鼓”造型胸针。这场跨越类别的非遗对话,实现了从“耳听之乐”到“身佩之美”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音乐类的津门法鼓,以可佩戴、可日常的技艺形式呈现,推动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也为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 “聚西岸 赏非遗 品津派 燃青春——用非遗方式打开津派文化”系列活动,通过“专家解读+非遗分享+活态体验”的模式,让津派文化以更具亲和力、生动鲜活的姿态展现在大众面前,彰显文化自信。 ![]() (来源: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