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社科普及 > 理润津沽 |
基层宣讲走“新”入“心”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
来源:科普工作部 编辑:社科联网管 2024-12-30![]() |
基层宣讲走“新”入“心”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津南区小站镇青年宣讲团 李妍 我叫李妍,来自津南区小站镇坨子地村,是一名95后农村“一肩挑”,也是小站镇青年宣讲团的骨干成员。农村党组织是宣传贯彻党的政策前沿阵地,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始终将理论宣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政策,紧扣群众所需,立足群众所感,让理论宣讲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惠之于民。 ![]() 立足群众所需,做好农村“百事通” 我认为理论宣讲是连接政策与实际、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纽带,是打通政策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2018年我离开校门,转身走进了农村工作的大门,农村知识缺乏、毫无工作经验等问题使我焦头烂额。我想:那就从头开始学!于是我在工作之余学习“充电”,翻阅村里的档案记录更快掌握村内情况、在“学习强国”学习最新的惠民政策、和村民谈心了解诉求,从多个角度提升理论与业务水平。在掌握“一手资料”后再思考、再提炼,力争把理论讲“活”、讲“薄”、讲“实”,实现基层理论宣讲与群众“同频共振”。在2021年换届选举中我当选为坨子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我深知支部书记是深入群众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的“第一人”,几年的农村工作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接地气的宣讲是和群众建立良好沟通的重要前提,一定要精准对接群众所需所盼,做到民之所向、心之所往。于是我坚持“一线工作法”,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入户走访、关怀慰问、“书记接待日”等倾听群众心声需求,收集围绕村民的关注点、兴奋点,精选一批短、实、新的“微话题”,在“微课堂”为村民宣讲,将村民最需要的知识送到身边。 立足群众所感,做好农村“传声筒”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农民最讲实际,村民最看实效,基层宣讲要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不断创新话语方式,注重宣讲引导,以平常话、贴心话,讲群众喜闻乐见的身边人、身边事,因地制宜,绝不能高屋建瓴,让村民有距离感。在平时的宣讲中,我会把一些政策理论转变成成记忆简单、便于口口相传的“白话”,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用“小话题”反映“大主题”,使宣讲内容更可亲可感、家喻户晓。从“米袋子”“菜篮子”到国家粮食安全、从“肉盘子”“钱袋子”到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以小见大,把一些枯燥的理论语言变为带有烟火气息的“本地事”。 我是土生土长的小站人,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我认为宣讲不仅仅是政策传递,更是一种文化传播,一种精神传承。通过走访了解,发现村民们对一些村史故事说起来头头是道,经过搜集、梳理、编辑,形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劳模精神》《农民科学家 党员好榜样》等系列故事,讲给村里老人听、孩子听,通过这些老党员、老劳模的红色故事,激发农村群众的自豪感使命感,引导他们融入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在我的宣讲中,小站的本土事、远近闻名的小站稻经常作为我引入的话题,创作《留住乡愁记忆 振兴小站稻魂》《十里稻香振兴忙》等多篇宣讲材料。在讲小站稻时,我不仅讲它的前世今生、历史脉络,还会展示一些老照片,让村民们也讲一讲他们记忆里的小站稻,有效唤起人们的乡愁记忆,增强宣讲的互动性,并结合小站稻最新的技术发展、国家的战略布局等内容,以“乡音”传“政音”,更容易激起群众的心灵共振,更容易建立起宣讲信任,村民能够通过“小故事”悟出“大道理”。 立足群众所想,做好农村“贴心人” 理论宣讲不应停留于言辞之间,而是真正融入到乡村的实际发展中,把宣讲成果转化为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的能力本领,转化为履职尽责、为民服务的切实行动。对于村民来说,他们不仅仅我们想听怎么说,更想看我们怎么做。 通过强党群阵地、办特色活动,我们打造了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圆点,以党史文化长廊、村史文化墙等利民性能为半径的“党建学习圈”,营造浓浓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好“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村民阅读活动、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春日唱响新时代”“文化传民心”“童语童声讲故事”等主题宣讲活动,讲我们的乡村振兴、讲我们的产业规划、讲我们的美好愿景,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我们村这些年的发展,也更加坚定乡村发展的决心信心。同时,党员队伍的作用发挥也不容小觑,件件桩桩的大事、好事、实事通过他们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千家万户,让党的惠民政策“走进、融进、住进”百姓生活、深植群众心田。 ![]() 理论宣讲传党声,春风化雨润民心。未来,我和我的宣讲小伙伴们也会继续发挥好干部群众与党的创新理论情感认同的媒介作用,继续创造“情景式”“文艺式”等有带入性的宣讲形式作品,讲好天津故事、津南故事,小站故事,让理论声声入耳、政策句句入心,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供稿:科普工作部 来源:市委讲师团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