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社科普及 社会组织 学术活动 社科评奖 智库建设 机关党建 社联会刊 学习园地 他山之石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 社科评奖  >  成果宣介
成果宣介:《大运河文化带 (京津冀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科研工作部    编辑:社科联网管   2024-08-02小字号

  《大运河文化带 (京津冀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天津大学出版社

天津理工大学  刘宇等

  该成果获得第十八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大运河文化带 (京津冀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和天津市重点出版扶持项目。研究过程积累了大运河京津冀段沿线文化遗产点的文献资料、图文影像和勘测数据,并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运河文化带遗产群保护与发展的“活态”理念。注重从大历史环境的视角关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独特性和动态性。研究过程坚持对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原则,强调对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元素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双遗产性”发展的相互融合与有效转化。研究成果借助文旅产业提升京津冀三地跨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多元协同,为大运河京津冀段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评价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将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性主要有以下四点:

  1、以大运河京津冀段文化遗产群的整体性研究为切入点,基于系统普查对五十三处物质文化遗产和八类最典型的非遗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考证分析研究。从而实现对典型遗产价值的稀缺性和独特性的挖掘,通过定量描述为进一步保护利用提供依据,使其价值得到更深入的体现。

  2、从遗产群的创新视角研究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的潜在关联,注重两种遗产形态与流经区域的历史渊源、民间智慧、生活生产方式的密切联系。研究成果提出了运河文化带“双遗产性”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理念,注重衍生价值方式的转化,实现发展的互为接力、相互融合。

  3、关注大运河京津冀段文化遗产整体风貌的控制,以及运河遗产与不同地理区位空间形态、不同文化圈层结合的特征。研究运河流经区域不同层级文化景观空间的优化机制,通过设计优化打造辨识度较高的、具有空间功能多样性的文化遗产群综合景观。

  4、注重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延续性研究,充分借助文旅产业对文化遗产周边资源进行有效的激活。借鉴世界文化遗产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经验,对大运河京津冀段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协同发展的策略性建议。同时结合重点区域通过设计创新的方式,提出大运河京津冀段文化遗产价值可持续增值的方式。

  该研究始终将大运河京津冀段文化遗产群的传承发展作为一整套社会文化生态工程来看待,成果充分体现在完善文化惠民工程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刘宇,1978年12月出生于天津,工学博士,现为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天津市环境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创意产业协会双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智库专家。多年来致力于人居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筑遗产群保护与传承利用研究、城市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设计研究。曾获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称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第十八届、第十六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三等奖。天津市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装饰》、《艺术百家》《美术》、《美术观察》、《山东社会科学》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3篇,出版专著7部

扫码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52号  邮编:300051
ICP备案号:津ICP备2023009822号  技术支持:津云新媒体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1203号
天津市社科联官方微信